鏢局的尚武、正直、正義、扶弱、助人的精神,指導著幾百年來鏢局的鏢師們,前仆后繼地追逐著自己的人生價值,有的甚至出師未捷身先死,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,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難,再兇悍的敵人,他們從來不知道逃逸和后退是什么,他們只知道一點,人在鏢在!
在強盜的眼里,鏢師是一種從來不會屈服的人,在商人、雇主、弱者眼里,鏢師永遠是最讓他們有安全感的人,鏢師就是他們的腰桿子,鏢師就是他們的護身符,只要有鏢師在他們的身邊,他們的生命財產就會安全,他們的生意買賣就會興隆發達。
其實這只是外行人對鏢局的一種表面認識。對于有苦說不出的鏢師來說,他們心中常年祈禱的只有一個字:和。他們心中只有一個詞:以和為貴。
因為他們看到了太多的廝殺和死亡,遇到了太多的襲擊,見到了太多的流血,而他們的職責僅僅是保平安,所以他們不管處理任何沖突和突發事件,總是以和為貴,以和平解決、和氣生財為主導精神,鏢局也始終堅持“不戰而屈人之兵”的精神包括處理好與官方、地方、賊方的關系。
謙和精神
鏢局的鏢師們有句口頭禪,叫“三分保平安”,這是一個資深鏢師的修養,也是鏢局的一個重要精神。
所謂“三分保平安”就是:帶三分笑,讓三分理,飲三分酒。
鏢師的作派可不是影視里橫眉立目的形象,而是十分謙和,待人接物總是面帶三分笑容,尊老敬長,禮賢下士,實為謙謙君子,頗有紳士風范。
如在行車、打尖、住店時與人發生矛盾,鏢師總是禮讓三分,不以武功壓人,盡量不與地方上的“惡人”發生沖突,遵行強龍不壓地頭蛇的行事方法。地方上的“惡人”一般也不找鏢師的麻煩,深知來者不善,善者不來,沒點真本事,誰敢出來走鏢?所以鏢師遇事情也總是禮讓三分,諸事盡量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鏢車上路后,鏢師就不再喝酒了。即使隆冬時節,為了御寒暖身,年高的鏢師有時喝上兩盅,但是以三分酒量為限制,決不多飲。能喝一斤的話,最多喝上三兩,中午打尖時不喝酒,更不和不認識的人開懷暢飲,道逢親朋好友,雖是久別,也是以茶代酒,老鏢師飲酒是進店后一切安排妥當了,關起門來獨樂自飲,但是決不會超過三分,年輕的鏢師則是滴酒不沾。
先聲奪人
鏢局的鏢師個個那么謙和,為什么會先聲奪人呢?并且先聲奪人的對象還是當官的,難道鏢師們就不怕官府為難自己嗎?得罪了當官的會有好果子吃嗎?其實這樣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。走江湖賣藝的人有句口頭禪:“在家靠父母,出門靠朋友!辩S師更懂得這個道理,他們是不會輕易得罪任何一個人的,更何況是官府?常言說官大一級壓死人,鏢師當然有自己的行事哲學。鏢師一年四季在外走鏢,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特別是官場人物,如處理不好與官方關系,那將是寸步難行。所以鏢師走鏢必須和沿途的官員交好朋友,比較常用的手段就是要遵從“先聲奪人”的精神。
隱忍精神
作為地頭蛇,就是沿途各地的土皇上。他們雖然不像土匪那樣明奪暗搶,但喜歡逞勇斗狠,原因是怕外來的勢力看不起他們,影響了他們在當地的威信。于是,當鏢車路過他們的地面時,地方勢力中的頭面人物,便率領著他們的鄉兵、練勇,在路上一字擺開,擋住去路,狂妄宣稱:“車過壓路,馬過踩草。但看在咱們江湖一家份兒上,我們也不能不給你們留點面子,放你們過去。但你們必須要贏得了我手中的家伙,否則就對不住了。達官爺是見過世面的人,何不露兩手叫我們也長長見識!
鏢師經常行走在鏢路上,這樣的場面自然見過不少,也知道他們的心理。因此每到這時,鏢師便早已跳下馬來,以對待官方的禮節一樣,先遞上自己的鏢單、路引、揖禮請求:“小字號以走鏢為生,此次來騷擾貴方,實屬萬不得已,失禮之處,還望多多包涵!闭f完雙手一抱拳。
如果對方是個識相的,見到鏢師如此謙和,還有官方的大門坎帖子,哈哈一笑,立刻做個順水人情,把路讓開,放鏢師過去。但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勢力,把鏢師的禮敬當成膽小怕事,認為這些鏢師根本沒有真本事,不僅不讓路,還狂妄叫囂著非和這些鏢師過過招、學兩手不成。
被逼到此,鏢師只好讓他長長見識了,于是雙手又一抱拳道:“朋友既然看得起,在下只好奉陪了,但客不壓主,先讓您三招!
以禮相待
首先要以禮相待、坐而論道、即興表演、決不較量。俗話說,“相罵無好口,相打無好手”,一旦失手傷了對方,窮朋友就吃上了;一旦敗了,鏢師面子上也不好看。所以對于這些上門挑釁者,通常是采取三種方法解決:對武林中的落魄的朋友,本著人不親、功夫還親的精神,留他吃頓飯,送些銀兩和衣物,好生送這位朋友上路;對武林中的高手,先把他穩住,天天當貴賓招待,暗中火速派人摸清這位高手的來路和師傳,一旦確認是正道中的朋友,就直言請他幫忙,以客卿相待,走上幾趟鏢后,認為“是塊材料”,不但武功,而且閱歷、膽識、人品均夠得上位達官,就由前輩老鏢師出面請他留下來一道干了。若道不相合,則婉送之;對于那些專門前來搗亂的公子哥、秧子,要謹慎對待,公子哥大多是清廷的王公、高官、宗室之后,身邊常有一伙混吃混喝架秧子的人挑唆他鬧事,借機敲詐人的錢財,而且大多人又不敢惹。碰到這種情況,鏢局的原則是哄。秧子們都是不知世事的小雛,一架就暈、一捧就轉。歹人們把“秧子”架到鏢局來以武會友,鏢師們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來個你會架秧子,我會哄秧子,連恭維帶奉承,使“秧子”把進店時的初衷早已忘得一干二凈,有的“秧子”高興糊涂了,竟在附近酒樓上擺上幾桌,宴請鏢局諸達官,慶賀以武結友,而鏢局也說不定因禍得福,又添個“大門坎”。
先禮后兵
鏢師和賊人這樣相處,有時想想覺得挺好笑的,但是仔細考慮一下,也確實是件不簡單的事情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能打勝仗者,恐怕也只有諸葛孔明一人莫屬了,鏢師們卻能做到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忠誠守信
別看鏢局對待強人一貫堅持謙和、委曲求全的精神,但是在原則問題上他們是非常堅決的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——保護雇主人身財產的安全,這一點始終是第一位的,一旦鏢局和雇主簽定鏢單,形成了合同關系,他們就會堅持對雇主忠誠守信的職責,所謂人在鏢在。如果強人危害到了雇主的利益和生命財產的安全,所有的謙和和求全精神都不復存在,他們就會拔刀向前,舍命護主,用刀光和生命,履行自己的職責。
鏢局對外界的一切挑戰,都是采取避戰的精神,這并不是說鏢局的人就低人一等,而是鏢局的職責所在,保鏢的目的是賺錢,使用的手段是保證雇主的人財兩安,他們沒有必要對強人趕盡殺絕,倘若強人真的強人所難,鏢局為了堅持對雇主的忠誠守信的精神,也只有和強人一搏生死了。